您当前的位置: > 教务管理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抓牢类型特征
发布者:tsjy 发布时间:2021-03-21 10:14:57 来源:

我国已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相融合,教育体系建设具有纲举目张的整体牵动效应。自2014年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多部委联合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发布以来,职业教育以类型为特征的体系架构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 新建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试点等改革探索活跃。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指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在教育领域的引领句分别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都落在了教育体系上,说明了体系的重要性。如何抓稳抓牢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健全完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01

现代职业教育地位空前之高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面向完整产业链条,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可替代,服务和影响着整个社会,因此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一)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直接接口的教育

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社会、对接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教育,与高等教育共同构成了年青一代通往工作的“双车道”。即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未来基础教育毕业生不宜再直接进入社会劳 动力市场,而必须经过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环节。

基础教育的作用顾名思义是“奠基”,不是为直接进入职场服务的。过去的确存在着大量义务教育阶段或普通高中毕业生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的现象,但这种情况只能适应粗放型发展阶段,是不符合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的。年轻人经过职业教育或专业教育,有序进入劳动力市场,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但仍有一半左右的人群不能接受高等教育,需要及时就业,这一庞大的人群应该经过良好的职业教育环节。同时还要看到,2020 年高职(专科)招生483.61 万人,占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的52.9%,据有半壁江山。此外,还有本科高职及转型高校、独立学院等直接或间接的职业教育成分。巨大的人群、独特的功能、旺盛的需求,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二)职业教育质量决定着产品质量的高低

职业教育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产品质量的基本保证。成熟的现代产业离不开发达的职业教育。

较之于传统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现代产业更加依赖科学创新和技术进步。现代产业的先导靠创新,新型产业的兴起需要创新并通过技术实现与形成产品达成,这一过程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及科研服务紧密相连。但产业的繁荣过程,最终要靠满足市场需求的众多有质量的产品来形成和体现,优异的产品质量离不开工匠精神, 必须依靠大量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民生的基础

职业教育传播着生存和劳动的基本技能,涉及社会的各行各业,服务的对象面大量广,是一个基本的民生议题。

现代产业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向前发展的,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越来越强并逐步走向智能化。现代科技如“水”和“电”,是社会的基础性环境性要素,现代“文盲”将是信息化智能之盲。因此,现代社会民生的底部在抬高,覆盖领域在增加,覆盖人群在扩展。职业教育过去就是个民生问题,将来更是重要的民生议题,并在新时代教育的民生性作用发挥上更加显现主导地位。职业教育不仅通过产品质量影响人人,而且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服务人人。

(四)职业教育影响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跨入“十四五”,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各项工作的重点,既需要抓关键也需要补短板。创新和应用不可或缺,创新是心脏动力,应用是血液循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既覆盖着教育的庞大群体,更满足着社会的巨大需求,其发展质量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

在经济社会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制造业强国建设是重中之重。制造业是大国国力之基,是国内大循环主体之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以强大的制造业为后盾。相关产品汇聚形成产业,各行各业丰富多彩的产品是社会繁荣、国家强盛的标志,而它们都是由“制造”而成;围绕产品制造还会衍生新的产业,由此环环相扣构成产业链的高中低端。因此,制造决定未来,我们正在由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而遍布社会、朝气蓬勃、技艺精湛的产业大军,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职业教育是个人才智的放大器,是产品质量的推进器,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是国家实力牢固可靠的定海神针。

02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困惑空前之大

在职业教育得到高度重视的同时,困惑依然存在且巨大。重视主要来自社会的旺盛需求和国家的殷切期望,困惑则源于它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高。似乎较之于高等教育创新的“高大上”和基础教育人生理想的“奠基作用”,职业教育的技能显得有点“形而下”。这种落差,有“唯有读书高” 的历史传统影响,也有我们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及其办学模式实践的不足。因此,社会上对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充满了期盼,但对如何向上提升建构却充满着彷徨。迷茫点在职业教育发展定位 与高等教育的大面积交织上。

(一)职业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

职业教育的早期表现形式其实就是手艺传授,即在手工业行当里教人以谋生的技艺,典型的实施方式就是师傅带徒弟。师傅带徒弟即学徒制,是在工作现实场景中对技能、经验的传授和学习,是言传身教式的。与知识的学习不同,手工技艺传承有些是说不出道理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虽不能抽象出原理,但却能在潜移默化中使人达成一种条件反射式的熟练,也就是技术技能的掌握或经验的感知。

随着工业化发展特别是科技不断进步,个体手艺劳动、小作坊式生产逐步演变为大工厂进而进化出现代化甚至智能化工厂,对熟练操作、技能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不断提高。学校的班级授课是最能体现工业化效率的教育制度安排,因此,职业学校广泛产生并逐步成为工业化社会的标配,而不断复杂化的科学技术也使得职业教育的开展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文化基础。由于职业教育必须在工作场景中训练,双元制等近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学徒制得以延续。它们在欧洲大陆如德国最早成型,是因为那里有着上千年的手工业与行会 治理传统:行会的自治性即约束能力很强,虽然企业是竞争开放的,但行业相对封闭,行业之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整个行业的利益,本行业内的企业就必须承担起部分培养人的义务。这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存在——培养能满足行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行业、企业自身的事情,因此它们承担的是自己的责任。

在进一步的发展演变中,各国的文化不同、情况有异,但职业教育实施的双主体、达成的熟练性实质未变,培养的人要能直接在工作中顶岗上岗。从更宽的视角来看,企业进人还需要有职前培训,在职人员进一步提升也需要有职后培训。因此,国际上清晰明了定义职业教育一般为职业技术教育及培训。

在我国,情形也大致如此,学徒制古已有之。不同的是,新中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废墟上建起的,早期缺乏大工业化的基础,我们的教育从成人夜校扫盲、儿童读书认字、高校院系调整等起步,在职业教育方面大致经历过中专大专、工人大学、技校、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转型、本科高职等多种形态,同时社会、经济、产业形态也是多样多元。职业教育的概念、内涵、模式、实践尚未成熟定型,发展又非常迅速,导致在层次类型、形式架构上产生了不少困惑。

(二)大学从传统走向现代

世界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800多年的历程,经历过教师行会模式的法国巴黎大学、学院制模式的英国牛津大学、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模式的德国柏林大学。至此,大学都是在“象牙塔里”,即大学是大学、社会是社会,而在同一阶段里大学在世界范围中也基本上是一个模式。

随着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在美国的提出,大学走出了象牙塔,与社会发生紧密联系。大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社会进步进一步反哺大学,促进了大学的繁荣和扩展。大学的社会职能越来越丰富,模式在不断扩展,逐步产生了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机构、第三级教育、高中后教育等与大学相关但含义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高等教育出现多样化,从培养“绅士”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所以,近现代以来有关大学与社会关系的至理性名言就是“走出象牙塔”。世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缘于社会的推动,源自社会需求的多样化。高等教育既有密集研究型大学,也有职业技术类高校;既有遵循科学本身规律设立的学科专业,也有遵循社会需求、产业发展逻辑设立的学科专业。

(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叠交叉不断增加

高等教育面向了社会,职业教育需要学习知识理论。原来二者泾渭分明,后来逐渐有了交融。

现代技术是以科学原理为支撑向前发展的。早期,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以身体技术技能熟练为基础的习惯性反应获得,学习过程需要思考的内容并不多。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技术复杂性的增强,技能操作的背后存在着大量科学原理的支撑。学原理既要有知识文化基础,更要花时间去学习思考。现代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已不仅是身体的训练,还是脑力的锻炼,因此需要增加学习年限,而学习年限其实就是学历。现代职业教育已与传统的技能培训有了很大不同,对基础教育有了较高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其高等教育的内涵。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作为学生通向社会的教育阶段与工作阶段的联结接口,原来其内容、模式、层次相对分明,而现在出现了大面积的交集。职业教育向上延伸发展的部分,到底算职业教育还是算高等教育?例如,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的教育?不在学理上弄清楚,职业教育以类型为特征的层次提升必然会充满争议,职业教育的类型发展也很难在共识基础上实现良性循环。

我们的困惑也是世界的困惑,我们在思考世界也在思考。现代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国际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了许多新的形式和变化。如在内涵上,职业教育对基础知识理论的要求在提高,一些高学历的专业人士也开始广泛接受工作需要的技术技能培训等;再如在制度上,素有制造业强国和职业教育强国之称的德国,于2018年底发布了《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提出建立“合格职业技师”“职业学士”“职业硕士”三级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等,引起广泛争论。争议点主要包括:本硕学位冲击了传统职业教育理念、新学位制度与传统职业称谓相冲突、对学术学位的模仿容易导致忽视职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破坏职业资格与技能的整体性等,有学者甚至用“学术妄想化”表达了对职业教育希望通过模仿普通教育系统来提高自身地位和合法性前景的担忧。

(四)现代职业教育正在融入人的终身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不仅与高等教育有了交叉,而且还融入人的终身学习和成长之中——年青阶段需要有职业生涯的思考,未来工作中的终身教育其实大多数是技术赋能。

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已使得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且仍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个人一辈子面向一种职业从事一个岗位工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此, 年轻人从小就需要结合个性特点接受一定的职业倾向、职业意识教育和一般性社会技能教育,在高等教育中除提高专业能力外也要注重培养相关的工作通用技能,在工作后更需要结合岗位需求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成长性工作技能。由此可看出,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学习已经突破了原来狭隘的概念,将伴随人的一生,即使是高层次人才也需要掌握一些操作性技能以提高自己的工作竞争力。这 其实也是职业教育重要性提高的表现。

03

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

当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开始大幅交融后,二者的概念属性就会产生一定的混乱。当然,作为一种内涵本质或约定俗成的教育类型,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依然存在。出于进一步学理分析的需要,本文把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属性抽取出来,与职业教育概念进行对应讨论。

(一)我国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的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当然需要专业教育来培养,说明高等教育总体是一种专业教育。

需要说明的是,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长期存在着争论,也各有其适用的环境。不同教育理念会培养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但这并不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要求,因为高等教育总体是以专业为基础进行的。关于这一议题复杂的内涵,本文不再多述,以避免节外生枝(例如,进一步的探讨还将涉及普通高等学校、高等普通教育、高等专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更多的概念议题),但这也的确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复杂性。加入了职业教育因素,高等教育就更加复杂起来。

(二)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对应的内涵差异

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共同点:都是与社会的接口教育,都需要培养学生形成可以显现出来的工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的能力要素内容是一致的,均为知识、技能和思维力;学生的培养过程均需要系统的理论教学和相应的实践训练。共同点很多,所以容易搅在一起说不清楚。

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不同点更多,主要有:

其一,职业教育面向岗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重视技术熟练和动手技能,侧重培养学生形成操作性技术技能;专业教育培养面向专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重视知识结构和思维层次,重点培养学生形成高阶思维能力。

其二,能力要素相同,但侧重不同。职业教育侧重技能,专业教育侧重思维力。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都需要一定的通用知识和专门知识,前者重视掌握的熟练性,后者倡导相应的灵活性,专业教育还特别需要某些知识用作训练思维力的素材。面对未来的工作需求,接受专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场景中需要“想”即思考的内容要明显多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

其三,它们都需要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但由于要求、侧重点、实施方式不同,在理论与实践的匹配关系、教学学时比例、主导方向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尽管它们都需要面向实践的教学,但目的目标会有差异,职业教育专注通过实践环节熟练掌握技术技能,专业教育则追求用理论知识参与实践或在实践中综合应用理论知识。

(三)职业教育的特征与模式

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由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的工作内容变化性决定。职业教育毕业生从事的是一种熟练式技术技能工作,在岗位工作中应对的变化相对较少,无论学习时用脑多少,学成后都要成为一种熟练、甚至是一种条件反射,这种熟练既包括身体反应也包括头脑反应,在工作实际场景中需要考虑的内容是常规性的。

职业教育的层次特征由学习者完成学业要求的学习内容复杂性决定。现代技术以科学原理为 支撑,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在一定的知识理论基础上进行,学习内容的复杂性增强。复杂性上升,受教育年限必然上升,学历层次自然上升。

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需要产学结合,学校、企业“双主体”最为理想。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相结合,联系状态是实现工学合一。

(四)职业教育的体系延伸不能偏离类型特征

职业教育体系的延伸,需要厘清类型特征的不变性,即:其直接面对工作岗位培养人的技术技能,这种技术技能需要通过训练和练习形成所固有的职业属性的不变;职业教育的变化是伴随着技术技能不断复杂化,其背后依托的知识基础和科学原理越来越雄厚和深奥,学习的过程越来越复杂,不仅需要实践训练而且需要更深的理论思考,由此实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因此,职业教育的体系延伸不能光考虑复杂性上升而忽略其内涵的稳定。只有把类型特征做准做实做牢,不摇摆,才能赢得最大共识和最大支持,才能真正实现和保证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04

职业教育类型上延的体系架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离不开向上的延伸拓展,特别是在“十四五”期间这一议题将更引人关注。但是怎么延伸?大家的看法并不一致。本人认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是解决好与社会、产业、企业的融合问题,向上架构应紧密围绕类型特征进行。既要体现担当、充满自信,解决好社会不可或缺、一大类人群的教育问题,又不可因为体系建设的重要而盲目拔高、失去自我。

(一)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所涉及的向上延伸

自2011年起,教育部在文件起草、调研过程中逐步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议题,并借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东风,于2014年6月联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正式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既然是体系建设,必然涉及向上怎么架构的问题。2014年5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所以,由中职联通到高职,高职联通到职业型本科高校及部分应用型高校,之后再嫁接到研究生专业学位,是合乎情理的。但需要注意各级职业教育面向就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向不能变。

(二)发达国家相关的教育体系描述

20世纪60—90年代,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过程中,大致经历了扩大就学机会、关注质量、注重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等几个不同的政策侧重期。通过大众化发展历程,事实上形成了两个体系的学校模式:一个重视普通教育或学科性人才培养,另一个重视职业教育或应用性人才培养。所不同的是,有的职业教育通道特色鲜明,有的则不那么明显。

美国实施教育的权限在各州,看不出两个体系的明显痕迹,是一个多样化的教育体系,他们重视通识教育,强调创新,这与其移民国家特征相关,它的职业教育在社区学院实现,也有着专门学院的高等教育类别;英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实行了双元模式,即大学与多科技术学院并存的体制,但为了提高多科技术学院的地位而在1992年将其升格为大学;日本二战前曾出现过一批专门学校,战后按美国模式被改编为新制大学、废除了专门学校制度,但在20世纪70年代后又重新出现了高级专门学校;法国有大学、以工程师学校为主体的大学校和大学技术学院;德国、瑞士的职业特色非常鲜明,他们重视工匠精神,追求产品精益求精,制造业强大,这与欧洲大陆千年以上的行会式社会治理模式相关。以上不同国家的学校教育的不同特征说明,教育体系、模式深受国家文化传统、管理体制、战略方向影响。当然,它们也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改革,如前些年德国的工业4.0重点是加强智能化、美国的制造业战略就是要加强硬件,也可以说是缺什么补什么,硬件强的补软件、软件强的补硬件。

在两个体系中,德国大学接收文理中学毕业生,应用科学大学可接收通过12年级文理中学的学生和高级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在应用性人才培养中,瑞士70%左右的学生初中后选择上职业技术学校,随着社会进一步的发展,年轻人有了更高的追求,便在职业教育基本联邦证书之上再增设高级联 邦证书,并建立和架构起应用科学大学通道。

(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存在的“嫁接”通道

对于国家的发展,创新和应用都不可缺,科学、技术、工程、技能人才都非常重要。疏通接受 职业教育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升学渠道,既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人才成长的客观需要和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内容,也符合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规律。但是,必须解决好以下三大问题。

1. 职业教育属性的不变

2003年前,职业学校追求升格和学生升学现象严重,甚至还把升学比例高当作成绩宣传,导致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属性严重弱化;高一层次院校也不希望来自职业学校的生源接受过多的职业教育内容,原因一是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二是不好安排教学。为了抑制这种情况,教育部提出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并确立了职业院校一般不升格的政策思路。时过境迁,当时代发展到今天, 职业院校学生进一步提高学历的要求在加大、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在提高。但如何保证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不变,不把职业教育办成以升学为导向的普通教育,仍然是需要关注的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住职业教育的模式,需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关系及培养方式确定下来,以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及职业岗位的针对性来确定职业教育的性质。

2. 各级课程的有效衔接

当职高、高职大批量升学现象发生后,现有的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将面对两大群体生源: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另一类是职业教育升上来的学生,教学复杂性增强。教学的组织、内容的衔接都需要提前思考。这需要不断通过试点,打造“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或应用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段对接或一条龙对接方案,使应用性人才培养系统化。

3. 教育公平性和科学性的体现

升学制度涉及社会公平和科学选才,职业教育升学的制度安排需要特别关注实践能力的成长,需要有一些特殊的考评和选拔办法。这既有自身的公平、科学问题,也有对普通教育升学的冲击,必然影响到整个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社会关注度较高,需要认真进行制度设计, 尽可能减少矛盾,保证公平公正科学,不偏离符合职业教育的人才成长特征,不引发社会认识上的混乱。

可见,教育成长的通道要有但需有序。可以长出,如职业本科;也可以嫁接,如专业学位。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服务一线劳动者的职业成长”。并在教育体系框架示意图中明确显示了“嫁接”通道(图1),如应用技术本科(目前还应该加上职业本科)的多条出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多个来源。即:有通道即可,不限定唯一或专属,每个阶段、每种类型教育都有多条成长道路,尽力在制度设计上做到人尽其才,尽量以教育的多样性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和个人的多元发展;同时,每个阶段、每种类型的教育也都要把自己的内涵属性做好。这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及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建设。

图1 教育体系基本框架

资料来源:引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该图显示我国教育体系框架基本确定,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沟通、衔接的路线非常清晰,具有一定的学制图价值。

(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向上架构

近年来,我国的“双一流”建设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并举,两个体系的高等教育逐渐呈现。新兴研究型大学、部分高校向应用性转型发展、职业本科等新型办学形式不断涌现,各省市纷纷构建自己的高教体系和分类框架。虽然,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如何交织的实践路径并没有完全解决,但各自在发展方向上分属不同类型的思想认识正在逐步统一。从现实看,教育体系框架设计和大的政策方向制定任务已经完成,但操作实施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存在着实践路径的明晰可行性问题。需要针对问题,寻找对策。

2017年2月,教育部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列为第五级教育,也曾经定义5B为职业技术型、5A2为按行业划分的理论型、5A1为按学科划分的理论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笔者也曾经把我国高等学校分为“理论型、实践型和职业型”三类。职业本科毫无疑问是职业技术教育,而应用型转型高校将来有一部分是职业技术教育,还会有一部分趋向于实践型工程教育。实践型和职业型都需要学习一定的原理理论,但更重视面向实践,前者重视的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或者工程教育中的工程能力训练。

所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重点不是把某类研究生教育、某类高水平高校定义为职业教育或职业教育学校,而是完成好疏通和嫁接工作, 使职业教育毕业生有合规、秩序、通畅的学历上升通道。具体来说就是,中职毕业生走向高职的通道、高职毕业生走向职业本科和应有型高校的通道、职业本科毕业生接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通道完整且畅通。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职业教育需有升学通道,甚至通道口子也会越开越大,但各级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不能变,类型特征只能强化不能削弱,办学模式、升学方式、考试内容等要与普通教育明显不同。

职业院校不断强化自身的类型特点,其他各高等学校力求发展自己的特色优势,上下沟通、左右联通,形成四通八达的人才成长立交桥,这才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理想的多样化形态;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通过体系建设实现“十四五”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