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教务管理
构建高职大思政育人格局
发布者:tsjy 发布时间:2022-06-28 11:01:42 来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教育根本问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守正创新,坚持教学策略与教学战略相结合,打造凸显类型教育特色、学生切实喜爱受益的高职思政课,多年来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培养了大批德技并修的红色工匠人才。

构建富有“四味”的思政课专题教学体系

思政课统编教材彰显了课程性质和作用,规范了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遵循。在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要结合人才培养特色,构建富有职教味、真理味、四史味、文化味的思政课教学体系。

一是深度研磨教材、深入挖掘行业企业资源,构建融合行业业态和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和专业特质的专题教学方案。要把握思政课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历史、理论和现实逻辑,注重强化职业道德、意识、行为等职业价值观教育,突出劳模、劳动、工匠精神培育,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二是建立以革命纪念馆等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根本点,以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馆为增长点,以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平台为结合点的多维度实践教学载体。开展革命旧址讲新课、校园主题演讲比赛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悟红色印记,厚植爱国情怀。

三是建设“数字+实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打造包含专题教学数字资源的在线开放课程,并针对不同专业建立职业素养案例库,编写行动导向鲜明的活页式思政课辅学教程和资料,开发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主干课程,积聚校园红色文化资源,创设集课堂研学、网络导学、交流辩学、自主践学、考评促学于一体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打造讲深、讲透、讲活的思政课课堂教学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教学要紧紧围绕这一根本认识,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第一,建立学情数据动态把握与及时研判机制,为“讲什么、为什么讲、怎么讲”提供基础性依据。高职生在知识基础、个性特征、思想状况等方面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学校依托学情数据大平台,在每年新生入学之初进行集中研判,明确学情总体特点及不同专业、同一专业不同生源的学生特点,初步确定教学策略,并召开学生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实时跟踪学生思想动态,深层探究学生关注和困惑的焦点难点。

第二,加强以重难点解析为主的集体备课,着力解决“讲什么、为什么讲、怎么讲”的问题。学校要求思政课教师做到备内容、备学生、备课堂、备课后、备课前“五个备”备课要求,努力达成关注一个问题、研磨一堂好课、录制一个微课、进行一次展示、撰写一篇论文、研究一项课题“六个一”备课目标。同时,制定思政课教学观察及评价标准,并定期举办思政课教师教学展示与诊断和大练兵活动,培育和打造有政治品格与理论魅力的思政课堂。

第三,创设课堂主题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性。理论课堂开设时事开讲、微情景剧等主题展示活动,把宏大叙事具象为可感可知的具体情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加生动、形象、直接。实践课堂指导学生进社区、企业、展馆,明确了学生一次课前演讲、一份课堂活动总结、一篇读书心得、一次知识竞赛、一次社会实践的“五个一”学习模式,解决了高职生思政课学习目标模糊和动力不足问题,实现了学习过程向追问反思、激扬斗志转化。

第四,加大信息技术运用,赋能思政课教学。录制“大国工匠”“四史教育”等系列微课视频,丰富虚拟仿真实训室数字教学资源,打通校内平台数据共享通道,进行学情精准分析,依托在线开放课程与多维教学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消融了时空距离,形成思政课教学新格局。

形成“四育融通”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

学校充分发挥思政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同时紧抓实践育人、网络育人、文化育人等协同育人渠道,形成“主渠道+多平台”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课程育人方面,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价值目标导向鲜明的专题教学,注重知识学习和理论探究,加强学与思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实践育人方面,重走革命圣地,注重革命精神传承和工匠精神培育,深化学生对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问题的领会,在实践体悟中坚定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

网络育人方面,引导学生关注新闻时事与社会热点问题,注重是非明辨和价值观培育,利用在线开放课程互动区块等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加强对多元文化特别是多元价值观的辨识和批判能力,增强勇担历史使命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文化育人方面,坚持以红色文化为导向、企业文化为依托、校园文化为支撑,注重校企文化浸染和革命文化熏陶,加强对中华文明和企业文化独特标识的延续弘扬,厚植家国情怀。

(作者单位系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