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教务管理
文化自信融入新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思考
发布者:tsjy 发布时间:2023-04-26 09:38:18 来源:

信仰教育关乎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乎社会和谐发展,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因此,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信仰教育,是新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意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在文化问题上所具有的一种积极精神状态,它体现为观察、思考和推动文化发展进程中对于优秀传统的礼敬、直面世界的从容、开创未来的坚毅。

我们要增进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对于自我文化理想、价值、活力和前景的确信。高度的文化自信,内含着我们对于自己文化理想的信仰与坚守、对于自己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认同、对于推进自己文化创新发展的坚韧与执着,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是文化软实力的时代竞争中立稳脚跟的基础前提,是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有新贡献于人类文明必有的骨气底气勇气。

1.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从民族危亡走向民族复兴的历程,也正是中华文化焕发活力、走向复兴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创造了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今天,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越需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2.文化自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在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要求我们把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3.文化自信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我国发展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文化自信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党坚持胸怀天下,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我们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这些理念和实践的贡献,从深层来说渊源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结合中国国情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自信开放包容的鲜明特质。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我们越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就越需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并共享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从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文化自信的地位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六个“更”、三个“事关”,明确了文化自信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

1.文化自信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中更加坚定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在意识形态领域坚定不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坚定文化自信最根本的要求、最集中的体现。在文化发展上,一旦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文化自信也就无从谈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正本清源、激浊扬清,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奏出雄浑乐章;我们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更加高昂响亮;我们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做好弘扬革命文化和传承红色基因工作……今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汇聚起意气风发、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

2.文化自信在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更加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彰显了我们高度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素有文化自信的恢弘气度。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牢牢站稳脚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更加自觉。

3.文化自信在充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中更加坚定

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文化是衡量社会精神文明进步和人民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志,文化繁荣兴盛最终要落脚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上。同时也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不断坚定人们的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文化发展应人民而需、为人民而兴的原则,更加精准、更高质量地提高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水平。艺术创作持续繁荣,《觉醒年代》《山海情》《只此青绿》《沂蒙山》等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实现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大部分博物馆免费开放,群众歌咏、广场舞展演、乡村“村晚”广受欢迎,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惠民、文化悦民、文化富民在新时代文化发展中不断实现。

4.文化自信在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更加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精神是强大力量支撑。一种文化经过风雨的洗礼,在实践中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就能让人们的文化自信愈加坚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我们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没有在挑战面前退缩,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疫情防控攻坚战、脱贫攻坚伟大斗争……累累精神硕果,为坚定文化自信作出了最生动的注解。

5.文化自信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更加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的文化,总是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借鉴、吸收各种优秀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积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搭建开放包容的文明对话平台,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走出去的中华文化彰显出强大魅力、展示出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日益增强。

三、文化自信融入新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路径

大学生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信仰教育体系的核心。

1.以文化自信激发大学生信仰的内生动力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做回信仰教育的主人翁,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遵循信仰生成规律,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加强对大学生的信仰情感、信仰意志、信仰行为的引导和锤炼,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和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以学生为本,大学生信仰教育要改变传统的单向静态的外在灌输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估等过程,促使学生激发自我学习动机,强化其胜任动机和自我把控的愉悦感。

大学生信仰教育要尊重大学生的信仰差异和个体的独特性,为每个学习者量身定制教育方案,因材施教、多措并举,最大程度地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化功能。

2.以文化自信更新大学信仰教育的理念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肩负着准确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职责,承担着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特殊使命。

对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定信仰教育主体教育引领的信念信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强理论学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各学科精华完善和优化自身知识结构;要弄懂弄通贯穿理论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主动讲信仰、敢于讲信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准确把握、认真领会“四个自信”的内在联系和深刻内涵,让“四个自信”深入头脑,转化为内心动力并升华为坚定的信念,进而用“自然流露出的‘信仰之光’去点亮学生信仰的火苗”,使其早日成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代新人。

探索文化自信工作标准,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师工作机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提高教师整体教育水平。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四个自信”教育作为中心内容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者教育培训体系,使全体工作者在原有教育的基础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打牢更加坚实的文化、思想、政治理论基础。确保“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落到实处,并充分发挥其榜样示范的作用。

3.以文化自信优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模式

将“四个自信”融入四史教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的探索、奋斗与发展,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强大精神基石和筑牢理想信仰的根基。开展信仰教育,要深入挖掘四史的育人功能,使大学生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奋斗的过程中体会信仰的力量,从内心激发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将文化自信的理论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渠道,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得有意义、有意思,是提高信仰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信仰的内涵早已超出了思想认识的范畴成为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核心概念就是实践,高校信仰教育要增强实践性,让大学生科学信仰的形成回归现实,从现实世界中汲取营养,并不断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去检验、证实和丰富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教育应该注重破除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困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理论指导和联系实践,再让实践巩固和上升为理论,真正实现教学效果质的飞跃。

以文化自信促进高校资源和外部力量的协同创新。信仰的生成和确立需要在开放的社会实践中不断进行心灵探索和确证,单靠封闭的教室是无法培养出来的,因此引入社会力量协同育人是高校信仰教育的应有之义和必然选择。要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形成强大合力,使信仰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园走入家庭、社会,从单向变为多向,多方协作共同发力推进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助益大学生生成正确科学的信仰。

以文化自信拓展传统文化资源。精心选取能够提升青年学生家国情怀和人格修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引导青年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和民族观,成为新时代有责任担当和奋斗追求的时代新人。合理使用校内资源,结合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或非遗传承项目,寻求传统文化进课堂、进头脑的良机。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资源,在红色记忆中拓展教育深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闪耀光芒,在体悟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箴言中培植厚重的人文情怀、汲取真理的力量,使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学生内心生根发芽。

以文化自信汲取故事信仰之力。讲好优秀中国共产党员无私奉献故事,彰显榜样人物的人格力量。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数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守初心、践使命的行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伟大力量。他们不惜牺牲生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追求崇高信仰的壮举可歌可泣,有利于培植青年学生信仰之力、自信自立之基;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故事,彰显中华民族人文底蕴优势。历史人物、古文典籍及经典故事蕴含的思想精华,对培育学生健康的文化心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尤为重要。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文化认同,才会万众一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共同谱写新时代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精神篇章;讲好当代青年逐梦圆梦故事,促使青春梦与强国梦同频共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情寄语青年一代,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像中国航天青年集体那样,在奋斗中谱写青春赞歌,在追梦中实现人生抱负。开展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事迹宣讲,演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内涵,组织“身边的典范”校园十佳励志学生事迹巡展、优秀毕业生成长心路分享会等主题教育活动,发挥先进带动全体的示范引领作用,使信仰之力于无形中走进学生内心。